国家开放大学《农村社会学》形考任务3

题目: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对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五方面结合当地实际任选其一)。

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农村社会问题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社会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危害,加深对社会问题理论的理解,同时关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积极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并注意防止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要求:

(1)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社会问题的含义、特点、危害,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的现状、成因、解决对策;

(2)完整准确地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内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

(4)字数不低于600字;

(5)作一次小型的社会问题调查(以乡镇为单位)。

时间:学习第八章后做本作业。

解题思路:

(1)社会问题的含义、特点、危害;

(2)农村主要社会问题的现状、成因、解决对策;

(3)结合农村社会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论述。

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特点与危害

  1. 社会问题的含义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社会结构、制度或关系的失调,导致部分或全部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并需要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农村教育问题作为典型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1. 社会问题的特点

(1)普遍性:农村教育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

(2)复杂性:教育问题与经济、文化、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解决难度较大。

(3)长期性:由于历史欠账和资源分配不均,农村教育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

(4)危害性:教育落后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影响乡村振兴和现代化进程。

  1. 社会问题的危害

(1)阻碍农村发展:教育水平低导致农村劳动力技能不足,影响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加剧城乡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孩子难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3)影响社会稳定:教育不公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青少年辍学犯罪等。

 二、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1. 现状

以某乡镇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1)师资力量薄弱: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缺乏专业培训。

(2)教育设施落后:部分学校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匮乏。

(3)学生流失严重: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增多,部分学生初中辍学或随迁至城市就读。

(4)教育质量偏低:农村学生升学率、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存在明显差距。

  1. 成因

(1)经济因素:农村地区财政紧张,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待遇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2)政策因素: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学校在资金、师资等方面处于劣势。

(3)社会因素:农村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学生辍学。

(4)地理因素: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学生上学困难,教师流动性大。

  1. 解决对策

(1)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提高农村教育经费比例,改善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

(2)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3)推动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在线课堂”,让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加强家庭教育引导:通过社区宣传、家长学校等方式提升农村家庭的教育意识。

(5)完善政策保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农村学生升学机会。

 三、结论

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其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困境。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协作,通过政策扶持、资源优化、观念转变等途径,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孩子创造更公平的发展机会,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电大资源网客服

网课代答-到校考试-论文服务 添加客服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2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