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10
1.
患者5米处检查眼位3PDBI,5米处水平聚散BI:x/10/6,BO:12/18/10,患者负融像性聚散的大小为(?)。
6
10
7
12
马氏杆测量垂直眼位时,右眼前加红色垂直马氏杆,患者所见红色横线在光点上方,可在右眼前加( )棱镜中和眼位。
BI
BO
BU
BD
斜视发生于双眼视觉正常的成年人,多数会
异常视网膜对应
抑制
复视
不等像
典型的单纯外隐斜视觉训练的主要目的是
增加正融像性聚散
增加 AC/A 比率
减少隐斜程度
减少调节滞后
患者0.4米处检查眼位3ΔBO,0.4米处水平聚散BI:8/10/6,BO:16/20/14,如在患者左眼前加5PDBO棱镜,则戴镜后患者正融像性聚散储备的大小为( )。
16
14
13
12
近视眼戴远用眼镜看近时,视线不能通过镜片光学中心,产生了基底( )的棱镜效果。
BI
BO
BU
BD
患者正视眼,DLP:15eso,NLP:Ortho,BI(远):x/2/-4,BO(远):10/14/8,在全时戴用10PDBO缓解棱镜的状态下,其可能存在双眼视异常的类型为(? ? ? )型非斜视性聚散功能异常
散开不足
散开过度
集合不足
集合过度
可以辨别隐斜视和显斜视的方法是
交替遮盖法
遮盖-去遮盖法
Von Graefe 法
马氏杆法
理论单视圆上的任何一点都成像在( ),被感知为单一视。
注视点
视网膜对应点
panum区
主点
典型集合不足体征为( )
正常 AC/A 比率,看远正位,看近中高度外隐斜
正常 AC/A 比率,看远正位,看近中高度内隐斜
低 AC/A 比率,看远内隐斜,看近更高度内隐斜
低 AC/A 比率,看远接近正位,看近较大外隐斜
推进法测调节幅度较负镜片法
结果偏大
结果偏小
无差别
大很多
处理典型调节不足病例时,首选的迁就处置是
视觉训练
反转拍训练
近用正镜附加
负镜附加
融合交叉柱镜可用于检查
调节幅度
调节灵活度
调节滞后、超前
相对调节
测量水平聚散力时,( )表示在发生复像后重获双眼单视的能力
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
调节近点
使用同视机进行视网膜对应的检查,如果是异常视网膜对应,表现为
自觉斜视角为 0°
他觉斜视角与自觉斜视角不相等
异常角大于5°
微小斜视角
正相对聚散的检查结果除了受调节功能影像还受( )影响
负相对调节
正相对调节
负融像性聚散储备
正融像性聚散储备
隐斜是双眼无融像状态下的眼位分离,为抵偿内隐斜,需使用
正相对聚散
负相对聚散
正融像性聚散
负融像性聚散
对于集合过度的患者,需矫正内隐斜量为 8Δ ,梯度性 AC/A 比率为 8 Δ /D,其附加度数为
‘-1.00DS
‘+1.00DS
‘-2.00DS
‘+2.00DS
用于提高调节灵活度的典型训练方法是
Hart 表法
偏振立体图
生理性复视线
3 点卡
人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在( )
出生到 3 岁
3 岁到 6 岁
3 岁到 12 岁
12 岁以上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