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任务三(第三部分;权重:16%;需要教师批阅)
考核内容:在我国近代化工发展过程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和事件?列举其中之一进行详细阐述。
考核方式:写出相应的人物和事件并上传文件。
权重(16%)
参考答案1:
在我国近代化工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和事件,比如钱三强、李四光等人的贡献,以及“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事件。但是,我觉得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嘉庚。
陈嘉庚是中国近代化学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于1911年创办了南洋公学,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的化学家和工程师。他倡导“化学为国家、为民族”的理念,为中国近代化学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陈嘉庚还在海外积极推广中国近代化学事业,他在1924年成立了“中华制药工业公司”,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制药厂,成为当地制药业的领军人物。他还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奔走呼吁,呼吁政府大力支持化学工业的发展,争取到了不少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陈嘉庚的事迹让我深受启发。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秉持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不断推动着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他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为中国化学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我们今天的事业发展树立了楷模和榜样。
参考答案2:
在中国近代化工发展的艰难历程中,范旭东创办永利碱厂的事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民族工业在技术封锁与外资垄断下的突围之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一事件不仅打破了外国企业对中国纯碱市场的长期垄断,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基础,展现了民族企业家的实业救国精神。
20 世纪初,纯碱(碳酸钠)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造纸、食品等领域。当时,中国的纯碱市场完全被英国卜内门公司(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垄断,其产品 “红三角” 牌纯碱以高价倾销,不仅攫取巨额利润,更卡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
彼时,中国近代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摆脱对外国原料的依赖。范旭东(1883-1945)作为留日归来的化学专业人才,目睹国家 “有碱则兴,无碱则亡” 的困境,决心 “实业救国”,打破外资垄断。他曾坦言:“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办工业,中国的工业永无希望。” 这种信念成为他创办永利碱厂的核心动力。
1917 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 “永利制碱公司”,开启了中国自主制碱的征程。然而,制碱技术被外国企业严密封锁,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碱法是比利时人索尔维发明的 “索尔维制碱法”,其核心工艺被欧美厂商垄断,拒绝向中国转让。
范旭东团队面临着三重困境:
- 技术空白:国内无现成技术资料,只能从零开始摸索。他聘请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担任总工程师,组建研发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中反复试验。
- 资金短缺:制碱工业投资大、周期长,初期融资困难,范旭东四处奔走,甚至变卖个人资产维持运转。
- 外资打压:卜内门公司试图以低价倾销、技术封锁、造谣中伤等手段扼杀永利碱厂,甚至威胁 “如不停止生产,将不惜一切代价打垮”。
经过 8 年艰辛攻关,1926 年,永利碱厂终于成功产出合格的纯碱,纯度达 99% 以上。在当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的 “红三角” 牌纯碱获得金奖,标志着中国制碱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打破了 “中国不能生产优质纯碱” 的偏见。
永利碱厂的成功,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承载着深刻的民族精神:
- 打破垄断,振兴实业:永利碱厂投产后,国产纯碱价格较进口产品降低 40%,迫使卜内门公司放弃垄断,为中国民族工业争取了生存空间。
- 奠定基础,拓展领域:以此为起点,范旭东又创办了永利硫酸铵厂(中国第一座化肥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形成了 “化工产学研” 一体的民族化工体系,被誉为 “中国化工之父”。
- 精神象征,激励后世:范旭东团队 “埋头苦干,实业救国” 的精神,成为近代中国企业家的典范。侯德榜后来公开 “侯氏制碱法”(对索尔维法的改良,更适合中国资源条件),打破技术壁垒,体现了开放共享的科学精神。
范旭东与永利碱厂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化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在国家积贫积弱、外资环伺的背景下,他们以科学为武器,以实业为根基,打破了 “技术霸权”,诠释了 “科技自立自强” 的重要性。这一事件不仅改写了中国化工的历史,更留下了 “实业救国、科技兴邦” 的精神遗产,至今仍激励着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网课代答-到校考试-论文服务 添加客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