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章至第六章之后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五、论述题(共2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荷兰经济学家(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
(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 )。
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 )。
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 )。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 )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 )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某一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它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公共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
政策工具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这三类基本的政策工具:
市场化工具包括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分权与权力下放、内部市场、产权交易等类型;
工商管理技术包括战略管理、绩效管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企业流程再造等类型;
志愿失灵
正式议程
正式议程:正式议程是会议或讨论中要求遵循的程序或框架,其中包括所有保留及预期将要提及或讨论的议题。它们可以被定义为宣布重要决定、通过针对某些议题或以其他方式产生辩论的机制。他们可以由活动的参与者自发创建,也可以由会议的组织者为会议中的阶段建立一个非正式的参考框架。
头脑风暴法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政策工具的特征。
政策工具是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它们被设计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策目标和推动社会进步。政策工具通常被分为两大类别:经济工具和非经济工具。经济工具主要包括税收、补贴、贷款和利率等,而非经济工具则包括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等。在进行名词解释政策工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政策工具的定义和作用。
政策工具是指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提供经济支持、开展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来引导社会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策工具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达到政府预期的政策效果。政策工具通常是有针对性的,选择特定的手段来解决特定的问题。
政策工具的第一个特征是可选择性。政府根据不同的问题性质和目标需求,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来应对。例如,当政府希望推动经济增长时,可以采取减税、降低利率等经济工具来增加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而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限制排放、提高环境标准等非经济工具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因此,政策工具的选择性决定了其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政策工具的第二个特征是可调节性。政府在使用政策工具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政策工具的效果与目标的实现程度有关,而实际效果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效果评估,对政策工具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修正。例如,在经济调控方面,政府可能会适度提高或降低利率,以应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这种可调节性使政府能够灵活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政策工具的第三个特征是可预期性。政策工具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够产生可预期的效果。政府的政策目标往往是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一定的效果,而政策工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因此,政策工具应该具有可预测的效果,以便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政府通过对政策工具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效果和影响。这种可预期性有助于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政策工具的第四个特征是可可行性。政策工具应该是能够被实际操作和实施的。政府在选择政策工具时,需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工具的操作性涉及政府的管理能力、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接受度等因素。只有当政策工具具备可行性,并且能够被有效操作和实施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综上所述,政策工具是一种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它们具有选择性、调节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同时也要求政府在使用政策工具时合理选择、灵活调整,并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督,以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和目标。政策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善社会治理、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以提高政策工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公共机构监督困难的原因如下: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监督作用受到影响。
一是部分纪检监察干部存在好人主义思想,特别是在案件查办过程中,碍情怯面,顾虑重重,缺乏斗争精神,不敢碰硬、不愿监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能职责和职业精神问题。
二是有的党政主要领导过分信任和依赖纪委,除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给纪委去做,由纪委大包大揽而外,有时还把涉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问题也明确要求纪检监察组织参与处理,认识上缺乏一定的高度、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纪委工作常常出现越位的情况。
二、职责定位把握不准,监督职能难以发挥。
部分基层纪委主业主责脉络不清,导致在实际工作经常出现越位、缺 位、错位、失位问题。主要表现为:应由牵头业务部门承担完成的任务,基层纪委却主动或被动的承担,而履行不该履行的职责;部分基层纪委对组织与协调的关系理解不透,注重组织,忽视协调。
该督办的没有督办,在治本抓源头工作中形成责任虚化、部门责任弱化、纪委责任 泛化的局面;有的基层纪委对自身工作定位不准,存在着包揽过多甚至替代职责的情况,分不清主次与责任,没有调动和发挥牵头部门的主体作用,监督检查无果和问责追责不严等。
三、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监督力度受到削弱。
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基层纪委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监督对象,使得基层纪委履行监督责任面临压力和干扰,导致基层纪委在履行职责时存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窘境,监督力度被削弱。
四、能力素质还不到位,监督成效受到制约。
部分基层纪检干部还未适应反腐倡廉新常态,对转职能的要求理解不深不透,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监督不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造成监督职能虚化。加之由于纪检监察工作政策性、业务性、专业性较强。
系统培训机会不多,没有全面掌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开展案件查办、信访核查等专业知识和具体方法技巧,导致办信、办案质量不够高。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1.政策目标的制定: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它需要清晰、具体、可测量和可行的指标,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 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政策实施后需要对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以检验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存在不利的副作用,并且需要进行修正和调整。
3. 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公共政策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伦理原则,且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权益和利益平衡,以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4. 民主参与和政策沟通:政策制定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利益,开展广泛的民主参与和政策沟通,以确保政策制定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总而言之,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涉及政策目标、实施效果评估、合法性和公正性、民主参与和政策沟通等方面,是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关键问题。
五、论述题(共25分)
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1.政治体制的作用:它是政治权力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决策主体的数量、类型与地位,规定了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需求进入政策议程的合法途径和方式。
2.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时期中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的总和。
3.政治资源通常总是社会中的部分团体与个体,其看法在政治系统中有较强影响。
4.公民个人的作用。
5.政治领袖的作用。
6.利益集团的作用。
7.专家学者的作用。
8.大众传媒的作用
9.社会问题自身的作用。
网课代答-到校考试-论文服务 添加客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