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旅游经济学》形考任务1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2006年,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的公演,让丽江为广大人们所知晓,并引领了一场印象风潮。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

丽江旅游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起步进而快速腾飞。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接待地。可以说传统文化在丽江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的兴旺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所学课本知识,谈谈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丽江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本次任务占形成性考核的25%,25分)

评分标准:

1. 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你可以围绕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等方面进行讨论。(满分12.5分)

2. 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你可以围绕旅游业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生活环境及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甚至遗失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满分12.5分)

一、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商业化重构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业的繁荣为其保护注入了资金与动力。政府累计投入 47 亿元用于修缮古建筑、整治不协调现代建筑,并通过《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等 20 余项法规强化管理15。同时,31 个文化院落和展示馆(如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的设立,将东巴造纸、纳西古乐等非遗技艺融入旅游场景,使传统文化从 “静态展示” 转向 “活态传承”13。例如,东巴纸制作技艺被转化为笔记本、明信片等文创产品,既保留了工艺精髓,又通过市场渠道扩大了文化影响力3。
然而,商业化的渗透也导致文化符号的失真。传统民居被改造为民宿或商铺,部分院落的功能从居住空间变为旅游接待场所,原住民的生活痕迹逐渐淡化111。节庆活动如火把节、三多节虽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但为迎合市场需求,其仪式流程和文化内涵可能被简化或标准化,成为 “表演性民俗”,失去原有的社区凝聚力与神圣性214。

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身份认同的消解

旅游业推动了纳西族文化的全球化传播。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等文化符号通过游客的体验与传播,成为丽江的 “文化名片”。例如,纳西古乐在旅游演出中融合道教音乐与本土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既保留了历史脉络,又吸引了国际关注9。此外,丽江通过举办 “十月作家居住地”“名城・名家・名画” 双年展等文化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元文明对话的平台,促进了本土文化与外来艺术的交融1。
但这种传播也伴随着文化主体性的隐忧。大量外来经营者(省外户籍商户占古城总商户的 65%)涌入,导致社区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11。原住民因经济压力外迁,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纳西语的日常使用率大幅下降,仅在家庭内部或特定文化活动中保留1516。更严峻的是,部分外来从业者对本土文化缺乏认同感,将丽江文化简化为 “艳遇”“民谣” 等消费符号,甚至出现同质化商品泛滥(如全国随处可见的披肩、小饰品),削弱了文化的独特性1115。

三、经济转型与文化传承的博弈

旅游业成为丽江的支柱产业,直接带动 30 万人就业,占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26.3 倍,贫困县全部摘帽27。这种经济繁荣为文化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东巴文化研究、纳西古乐传承,并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原住民从事文化经营511。然而,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导致文化传承的功利化。部分手工艺人为提高产量,采用工业化生产替代传统技艺;东巴仪式被包装成付费表演项目,神圣性让位于商业性314。此外,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和低端服务业,使得文化产业陷入 “重规模、轻内涵” 的发展困境,原创性文化产品和深度体验项目相对匮乏46。

四、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旅游业打破了丽江原有的封闭状态,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如智慧小镇建设、5G 覆盖)和公共服务完善(医疗、教育、物流),吸引更多游客选择旅居甚至定居6。这种现代化进程既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也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例如,玉湖村通过发展婚纱旅拍和乡村旅游,村民从农耕转向服务业,人均分红达 2.2 万元,但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28。同时,外来文化元素(如民谣音乐节、剧本杀)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催生出 “纳西 + 现代” 的新型文化形态,如实景搜证剧本游戏《寻霞客》以古城场景为依托,将历史叙事与沉浸式体验结合,成为年轻游客了解丽江的新窗口14。

五、政策干预下的保护与开发平衡

丽江通过制度创新探索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路径。一方面,实施 “经营项目目录清单”,禁止歌舞厅、网吧等与文化风貌不符的业态,优先扶持东巴文化展示、纳西服饰制作等传统产业511;另一方面,依托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如智慧消防、人流量监测系统等,既保障遗产安全,又优化游客体验5。此外,政府通过公房低价租赁、生活补贴等政策,鼓励原住民参与文化传承,例如 “恒裕公” 民居博物馆的运营即依赖政府资金支持,成为展示纳西族传统家庭文化的活态样本11。然而,政策执行中仍存在矛盾:古维费的征收引发游客争议,部分原住民因生活成本上升选择外迁,社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1016。

六、社区参与与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

尽管面临挑战,丽江社区在文化传承中仍展现出能动性。东巴文化传承人通过举办培训班(如三多节东巴传承人培训)培养中青年人才,使古老的祭祀仪式和象形文字得以延续1214;本地居民自发组织的 “纳西人家” 院落,通过婚俗展示、传统饮食体验等活动,向游客传递真实的民族生活场景311。此外,年轻一代开始反思文化流失问题,部分原住民选择回归古城,开设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的民宿或工作室,试图在商业浪潮中坚守文化根脉611。这种社区主体性的觉醒,为丽江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