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说明:本试卷总分为 100 分,占考核总成绩的 70%。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20 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 《文学改良角议》发表于 1917 年 1 月《新青年》, 其作者是 (C)。
A. 鲁迅
B. 陈独秀
C. 胡适
D、李大钊 - 欧阳予倩、(A) 和洪深被称为是 “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A. 田汉
B. 郭沫若
C. 曹禺
D. 夏衍 - 知识分子吕纬甫出自于鲁迅小说 (C)。
A.《孤独者》
B.《肥皂》
C.《在酒楼上》
D.《伤逝》 - 《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是 “害人害己” 的 (C)。
A. 葛薇龙
B. 白流苏
C. 曹七巧
D. 顾曼璐 - 抗战期间,郭沫若在国统区创作了多部历史剧,不包括 (C)。
A.《棠棣之花》
B.《屈原》
C.《女神》
D.《南冠草》 - 曹禺的作品中,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封建淫制度和 “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社会形态的是 (A)。
A.《日出》
B.《北京人》
C.《雷雨》
D.《原野》 - 热衷于个人致富、人送外号 “翻得高” 的范登高,出自赵树理的小说 (C)。
A.《”锻炼锻炼”》
B.《小二黑结婚》
C.《三里湾》
D.《登记》 - 散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作者是 (C)。
A. 冰心
B. 沈从文
C. 巴金
D. 傅雷 - 1985 年发表的《文学的 “根”》第一次明确阐述了 “寻根文学” 的立场,其作者是 (B)。
A. 阿城
B. 韩少功
C. 张承志
D. 贾平凹 - 小说 (B) 是余华叙事风格走向朴素、坚实的代表。
A.《现实一种》
B.《许三观卖血记》
C.《十八岁出门远行》
D.《河边的错误》
二、填空题 (每空 3 分,共 30 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1.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是胡适于 1920 年出版的 (《尝试集》)。
12. 张恨水的小说 (《金粉世家》) 描写了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高官子弟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悲剧过程。
13. 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 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14. 曹禺创作的第三部话剧 (《原野》) 将视角转向了自己不熟悉的农村。
15. 巴金《家》中写得最精彩的人物是高家的 “长房长孙”(觉新)。
16. 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知青中广为流传,其作者是 (食指 (或郭路生))。
17. 1978 年,北岛、芒克等人创办的民间文艺刊物 (《今天》), 在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8. 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 “(陈奂生)” 系列作品。
19. “新写实小说” 的代表作品有 (刘震云) 的《一地鸡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20. 贾平凹 1993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废都》) 是一部具有寓言性和预见性的惊世之作。
11.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是胡适于 1920 年出版的 (《尝试集》)。
12. 张恨水的小说 (《金粉世家》) 描写了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高官子弟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悲剧过程。
13. 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 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14. 曹禺创作的第三部话剧 (《原野》) 将视角转向了自己不熟悉的农村。
15. 巴金《家》中写得最精彩的人物是高家的 “长房长孙”(觉新)。
16. 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知青中广为流传,其作者是 (食指 (或郭路生))。
17. 1978 年,北岛、芒克等人创办的民间文艺刊物 (《今天》), 在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8. 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 “(陈奂生)” 系列作品。
19. “新写实小说” 的代表作品有 (刘震云) 的《一地鸡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20. 贾平凹 1993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废都》) 是一部具有寓言性和预见性的惊世之作。
三、简答题 (每题 10 分,共 20 分)
要求:内容切题,逻辑清晰,文字通顺。
21. 简要说明《子夜》在题材、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艺术特色。
- 题材:选取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为题材,展现民族工业资本家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挣扎,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具有史诗性。
- 结构:采用 “蛛网式” 布局,以吴荪甫为中心,多条线索交织,张弛有度,全方位展现社会生活。
- 人物塑造:注重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多样性,如吴荪甫既具雄心又脆弱焦虑,形象丰富立体。
22. 简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 实现文学大众化:让文学贴近人民大众,作家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拉近文学与民众距离。
- 确立文艺规范:统一解放区文艺思想,确立战争文化规范,引导创作服务于革命,影响新中国文学。
- 奠定政策基础:成为制定文艺政策的理论依据,保障文艺发展方向,推动文学与时代相适应。
四、分析题 (30 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论述深入,分析具体,逻辑清晰,文字通顺。答案不得少于 500 字。
23. “五四” 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都承担着思想启蒙的重任。然而,鲁迅小说在当时独具特色,形成了 “忧愤深广” 的总体风格。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鲁迅小说在思想性上的独特之处。
“五四” 时期,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和 “忧愤深广” 的风格独树一帜,这在《狂人日记》《孔乙己》《阿 Q 正传》等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小说深刻批判封建礼教 “吃人” 本质。《狂人日记》是讨伐封建礼教的檄文,“狂人” 发现周围人眼中的异样,惊觉封建礼教是吃人的 “筵席”。封建礼教用 “仁义道德” 束缚人性,让人麻木、冷漠,对他人苦难视而不见甚至参与迫害。如 “易子而食”“食肉寝皮” 等情节,虽有夸张,却凸显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这种批判促使人们反思封建传统,追求人性解放。
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是鲁迅小说的又一独特之处。《阿 Q 正传》里的阿 Q 是典型代表,他的 “精神胜利法” 体现国民的麻木、自欺、狭隘等劣根性。阿 Q 被打后,用 “儿子打老子” 自我安慰,还向更弱者宣泄,如欺负小尼姑。鲁迅借此揭示当时国民精神状态,希望能唤醒民众,改造国民性。
鲁迅还关注底层人民悲惨命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热衷功名却穷困潦倒。他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满口之乎者也,却偷书挨打。周围人对他冷嘲热讽,他在众人哄笑中走向死亡。鲁迅通过这一形象,展现封建制度对底层文人的压迫,也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
鲁迅小说在 “五四” 时期,以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挖掘和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展现独特思想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发展影响深远,成为时代的呐喊和警钟。
24. 请结合具体作品,从思想主题和叙事风格上,分析 90 年代之后余华小说的世俗性。
90 年代后,余华小说呈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在思想主题和叙事风格上都有体现。
在思想主题方面,《许三观卖血记》聚焦于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许三观为应对生活难题,多次卖血,从给一乐治病到为儿子们筹备结婚费用。这反映出普通人在艰苦生活中的无奈与挣扎,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残酷。同时,小说蕴含着浓厚的世俗温情。许三观卖血背后是对家庭无私的爱,家人是他坚持的动力。一乐并非亲生,许三观却在他病重时一路卖血救他,这种超越血缘的亲情展现了普通人对情感的执着。此外,小说也展现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许三观经历不同时期,卖血价格变化、生活条件改变,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让读者看到大时代在小人物身上的投影。
叙事风格上,余华采用平实简洁的语言,通俗易懂。像 “许三观说:‘我要去卖血了。’许玉兰说:‘你别去卖血,卖血伤身体。’” 对话简单直接,符合生活实际。小说以线性叙事展开,清晰呈现许三观的生活轨迹,从青年到老年,读者能跟随他的经历感受生活起伏。大量生活细节的运用是一大亮点,如描写卖血前喝水、卖血后吃炒猪肝等,增添生活气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世俗生活的烟火气。这些都使小说更贴近大众,体现出强烈的世俗性。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电大资源网(diandazy.com)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