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形考任务1-4答案-电大资源网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形考任务1-4答案

形考任务一

说明:本次形成性测试在学习完“绪论”至“第二章”后进行,本次测试卷面成绩为100分。

一、分析题(100分)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即可。

答题要求: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分析深入,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文字通顺。答案不得少于600字。

评分标准:

(1)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扣5-10分)

(2)论述不清晰或不正确。(扣5-10分)

(3)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3分)

(4)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3分)

(5)答案少于600字。(扣5-10分)

1、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说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并分析“精神胜利法”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哪些弊病。(100分)

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硬、麻木健忘等等。

“精神胜利法”指的是用纯想象中的胜利,作为对实际失败的补偿的一种心理方式。具体说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心理特性:

1、屈从。

由于体质特性,阿Q总是吃亏的时候多。后来,每当阿Q被人揪住黄辫子的时候,阿Q屈从了,他两只手都捏住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为了保存自己,阿Q只能无奈地选择屈从。

2、移置。

当一种本能受阻时,亦即当它弄不到最初选择的对象时,这种本能的能量被转移到代替的对象上。阿Q释放攻击性的目标不是欺侮者,这从心理学上说,是移置。

3、以理想化自居。

理想化形象给人“一种身分感”,它的作用是补偿——补偿自我异化和内心的分裂,并使人们“感觉到一种力量和意义”。理想化是一种幻觉,是不现实的。

4、潜抑。

体现在阿Q身上就是忘却。潜抑即把不愉快的经历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不再想起,不去回忆,于是,人在意识上感受不到焦虑和恐惧,痛苦似乎被遗忘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封建文化的产物。对于封建等级观念支配下的人的精神面貌具有普遍的概括意义。而“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一种国民性的弱点则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强权侵略面前成了失败者,这时,谋取自强、正视自己的孱弱地位,力争把自己提高到与世界各国平等竞争的强国地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势力非但不敢正视自己的实际处境,反而用“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等等虚幻的道德吹嘘掩盖自己的虚弱本质,自欺欺人,表现出了“精神胜利”的劣根性。

1、《雷雨》中,蘩漪被认为是“性格悲剧”的典型代表。你是否认同此观点,并结合作品中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100分)

我非常同意蘩漪是“性格悲剧”的典型代表。在曹禺的经典剧作《雷雨》中,蘩漪这个角色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悲剧不仅体现在她与周萍的不伦之恋,还贯穿于她内心的矛盾和煎熬,以及最终悲剧的结局。

首先,关于蘩漪对周萍的爱情,这种感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不被接受的。作为周家的女佣,蘩漪对周家的公子周萍产生了感情,而这种感情在伦理和道德上都是被禁止的。这种不伦之恋不仅让蘩漪承受了极大的社会压力,也使她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内心道德和伦理的谴责。她的这种挣扎和痛苦无疑加深了她的性格悲剧。

其次,蘩漪的性格矛盾也是她悲剧的重要原因。她渴望自由,希望摆脱家庭和社会的压迫,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又无法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这种矛盾让她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内心的折磨和煎熬。她的这种矛盾心理使她在人生道路上承受了极大的内心冲突和痛苦。

最后,蘩漪的悲剧结局也是她性格悲剧的体现。在《雷雨》的最后,蘩漪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悲剧结局既是对她性格悲剧的必然结果,也是她对社会和家庭压迫的反抗和控诉。她的悲剧命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的困境,也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挣扎。

综上所述,蘩漪作为“性格悲剧”的典型代表,她的命运是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命运的缩影。她的悲剧命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道德观念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以及个体内心挣扎的无助和痛苦。通过研究蘩漪这一角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观念对个体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形考任务二

测试试题:目前测试中共有10道单选题,5道多选题,15道填空题 ,已配置 100 分
1. 发表于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胡适。
2. 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影的告别》《过客》等收录于(C)《野草》。
3. 被鲁迅称为 “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的是(C)冯至。
4. 新格律诗的重要理论文章《诗的格律》的作者是(C)闻一多。
5. 汪文宣、曾树生出自巴金的小说(B)《寒夜》。
6.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不包括(C)《八骏图》。
7. 曹禺的作品中,讲述了交际花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并深刻揭露 “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社会形态的是(A)《日出》。
8. 创作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的女作家是(C)萧红。
9. 在情欲的压抑之下,从普通市井女子逐渐沦为心理变态的曹七巧,出自张爱玲的小说(A)《金锁记》。
10.1936 年底,艾青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A)《大堰河》。
11. 湖畔诗社的主要诗人有(ABCD)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
12. 茅盾的 “《蚀》三部曲” 是指(BCD)《幻灭》《动摇》《追求》。
13. 在现代派诗人中影响较大的 “汉园三诗人” 是指(ABD)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14.20 世纪 30 年代的小说界呈三足鼎立的态势,“三足” 是指(ABD)“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京派小说”。
15. 抗战期间,郭沫若在国统区创作了多部借古讽今的历史剧,包括(ABCD)《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南冠草》。
16.1918 年 4 月,《新青年》创办 “随感录” 专栏。
17.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是胡适于 1920 年出版的《尝试集》。
18. 新诗《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
19. 五四小说中,第一个大胆袒露主人公 “性的苦闷” 的是郁达夫的中篇小说《沉沦》。
20. 丁玲原名蒋冰之,她是继冰心、庐隐等之后第二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也被称为 “第一个革命女作家”。
21.“新感觉派” 又称 “现代派”,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22. 鲁迅的《在酒楼上》通过 “五四青年” 吕纬甫从激进到消极的思想变化,探讨了五四运动高潮后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
23. 现代诗派的真正崛起,是在 1929 年诗人戴望舒的诗集《我的记忆》问世之后。
24. 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描写了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高官子弟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悲剧过程。
25.《骆驼祥子》中祥子娶了 “丑,老,厉害,不要脸” 的虎妞为妻。
26.1931 年开始,巴金历时十年相继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被称为 “激流三部曲”。
27.1936 年文艺界引发了一场关于 “两个口号” 的论争,“两个口号” 分别是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和 “国防文学”。
28.1943 年,赵树理因发表《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这部作品在解放区农村引起了一场真正的轰动。
29.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30.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形考任务三

1.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其作者是(D)俞平伯。
2.50 年代中期活跃在诗坛的诗人不包括(D)绿原。
3. 在《创业史》(第一部)中,存在着过于理念化弊病的人物形象是(B)梁生宝。
4.《红旗谱》中,梁斌试图塑造的理想化的 “农民英雄” 是(A)朱老忠。
5. 散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作者是(C)巴金。
6. 在 “文革” 的潜在写作中,较著名的小说主要有赵振开的(C)《波动》。
7. 在 “文革” 的潜在写作中,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的诗歌群落是(A)白洋淀诗群。
8. 艾青 “文革” 后抒情长诗的代表作是(B)《光的赞歌》。
9.《芙蓉镇》中因政治运动而成为罪人和牺牲品的女主人公是(B)胡玉音。
10.1985 年,发表《文学的 “根”》第一次明确阐述了 “寻根文学” 的立场的是(B)韩少功。
11. 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包括(ABCD)。赵树理《“锻炼锻炼”》、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孙犁《铁木前传》。
12. 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 “爱情三部曲” 是指(ACD)。《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
13.“反思文学” 的主要作品有(ABC)。《剪辑错了的故事》《芙蓉镇》《内奸》。
14.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有(BCD)。舒婷、北岛、江河。
15. 韩少功 “寻根文学” 的主要作品有(ACD)。《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16.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 “第一次文代会”,1949 年 7 月在北京召开。
17.《青春之歌》表现了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小姐林道静走向革命的过程。
18.50 年代初,赵树理的评书体短篇小说《登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19. 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的情节出自于曲波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
20. 在 1956 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简称 “双百” 方针。
21.50 年代中期出现的 “干预生活” 的作品中,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大胆揭露了机关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人的斗争精神,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2. 五十年代的抒情长诗《望星空》的作者是郭小川。
23. 剧作家田汉在剧作《关汉卿》中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24. 诗人黄翔是 “文革” 中最早开始独立思考的青年之一,他在组诗《火神交响曲》中呼唤人性、科学和真理的复归。
25. 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知青中广为流传,其作者是食指(郭路生)。
26.1978 年,北岛和芒克等人创办的民间文艺刊物《今天》,在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27.“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出自北岛的《回答》。
28. 散文《干校六记》描写的是作家杨绛与丈夫钱钟书在 “文革” 中下放到 “五七” 干校劳动改造的事情。
29. 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 “陈奂生系列” 作品。
30. 在八十年代的话剧探索中,《车站》《绝对信号》的作者高行健颇有代表性。

形考任务四

说明:本次形成性测试在学习完“第七章”后进行,本次测试卷面成绩为100分。

一、分析题(100分)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即可。

答题要求: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分析深入,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文字通顺。答案不得少于600字。

评分标准:

(1)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扣5-10分)

(2)论述不清晰或不正确。(扣5-10分)

(3)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3分)

(4)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3分)

(5)答案少于600字。(扣5-10分)

请结合诗歌《惠安女子》的具体内容,分析舒婷独特的女性意识。(100分)

舒婷的《惠安女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

诗中开篇描绘惠安女子的外貌形象,“野火在远方,远方 /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这里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惠安女子美丽的眼睛,更暗示了她们内心深处对远方的渴望和憧憬,体现了女性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突破了传统对女性局限于一方天地的认知。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 唤醒普遍的忧伤”,这几句诗揭示了惠安女子坚韧的一面。她们虽身处可能存在苦难的环境中,但却不轻易倾诉,这种默默承受的姿态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隐忍。然而,这并非是对苦难的麻木,而是一种在传统观念束缚下,女性所形成的独特应对方式,同时也反映出舒婷对这种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她意识到女性在面对苦难时的无奈以及这种无奈背后所隐藏的力量。

“惠安女子是柔软的 / 腰肢像杨柳一样轻摆 / 看她的笑容像大海一样 / 神秘而广阔”,这里强调了惠安女子的柔软和美丽,她们具有女性特有的柔美特质。但这种柔美并非是柔弱的表现,而是在坚韧基础上的一种温柔力量。舒婷通过对惠安女子身体姿态和笑容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魅力和自信,打破了传统中对女性美的单一定义,强调女性的美是多元的,既有外在的柔美,又有内在的坚韧和神秘。

“古老的传说 / 蕴藏几个世纪的秘密 / 窗前的明月 / 照不亮太长的梦境”,这体现了惠安女子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的沉重。她们生活在古老的传说和传统之中,这些传统虽然给予了她们一定的身份和角色定位,但同时也限制了她们的发展和自由。舒婷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对女性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所处地位的反思,以及对女性突破这种束缚的期望,展现了她希望女性能够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生活的女性意识。

“惠安女子 /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惠安女子的形象。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一种优雅的姿态,但人们往往只看到她们表面的美丽和优雅,而忽略了她们背后所经历的艰辛。舒婷通过这种描写,呼吁人们关注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尊重女性的付出和努力,体现了她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看待的意识。

综上所述,舒婷在《惠安女子》中通过对惠安女子形象、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女性意识。她既关注女性的美丽、温柔等传统特质,又强调女性的坚韧、独立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对女性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刻反思,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关注,让女性能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出了一种全面而深刻的女性主义视角。这种女性意识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为推动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请结合具体作品,从思想主题和叙事风格上,分析90年代之后余华小说的世俗性。(100分)

余华的小说在90年代之后呈现出一种世俗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从思想主题和叙事风格两个方面来分析。以下是我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

1.思想主题

在90年代之后,余华的小说开始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生活的荒诞性。这种世俗性在思想主题上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等一系列悲惨遭遇,但他始终坚韧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这种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体现了余华对世俗生活的尊重和同情。

其次,揭示人性的冷漠和自私。在《兄弟》中,余华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冷漠、猜忌、背叛等行为,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这种揭示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也挑战了读者的道德观念。

最后,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物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活着》中的福贵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幸,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和善良的人性守护着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体现了余华对世俗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2.叙事风格

余华小说的世俗性在叙事风格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简洁、质朴的文风。余华的小说语言简洁、质朴,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这种文风使得小说更具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例如,《活着》中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夸张或修饰,但却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其次,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余华的小说中,叙述者通常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不轻易发表评论或给予主观判断。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小说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同时也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例如,《兄弟》中的人物行为和情节发展都遵循一种自然规律,没有过多的主观色彩和刻意安排。

最后,荒诞性的表现手法。余华的小说中经常使用荒诞性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荒诞性。《活着》中的福贵遭遇了一系列不幸的事件,但他却始终坚持活下去,这种荒诞性的表现手法挑战了读者的常规思维和社会价值观。

综上所述,余华小说在90年代之后的世俗性主要体现在思想主题和叙事风格两个方面。通过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人性的冷漠和自私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等思想主题,余华展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通过简洁、质朴的文风、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以及荒诞性的表现手法等叙事风格,余华将这种世俗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特点使得余华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