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
1.
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单选题 (5 分)
A.
2.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单选题 (5 分)
A.
3.
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单选题 (5 分)
A.
4.
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观念的是?
单选题 (5 分)
A.
5.
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
单选题 (5 分)
A.
6.
“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单选题 (5 分)
A.
7.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单选题 (5 分)
A.
8.
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单选题 (5 分)
A.
9.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单选题 (5 分)
A.
1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单选题 (5 分)
A.
11.
下列哪些属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多选题 (5 分)
A.
12.
哪些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就?
多选题 (5 分)
A.
13.
哪些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学派?
多选题 (5 分)
A.
14.
下列哪些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
多选题 (5 分)
A.
15.
以下哪些是《史记》的注释与研究著作?
多选题 (5 分)
A.
16.
“仁”与“礼”是先秦儒家思想学说的两大核心内容。
判断题 (5 分)
A.
17.
两汉经学的代表人物是王弼。
判断题 (5 分)
A.
18.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
判断题 (5 分)
A.
19.
班固的《汉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判断题 (5 分)
A.
20.
道教在唐朝时期被提升为国教。
判断题 (5 分)
A.
1-10 DDCBC DCBDA 11-15 ABCD ABCD ABCD ABCD ABCD 15-20 ABABA
作业2
1.
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的佛教属于
单选题 (5 分)
A.
2.
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但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
单选题 (5 分)
A.
3.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单选题 (5 分)
A.
4.
“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命题,首先提出它的是
单选题 (5 分)
A.
5.
下列人物中,提出“约定俗成”理论的是
单选题 (5 分)
A.
6.
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
单选题 (5 分)
A.
7.
科举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是
单选题 (5 分)
A.
8.
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
单选题 (5 分)
A.
9.
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
单选题 (5 分)
A.
10.
著名的话本小说集“三言”、“二拍”产生于
单选题 (5 分)
A.
11.
荀子的思想与儒家其他分支的不同之处在于?
多选题 (5 分)
A.
12.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就?
多选题 (5 分)
A.
13.
以下哪些属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
多选题 (5 分)
A.
14.
下列哪些是《诗经》的经典注释版本?
多选题 (5 分)
A.
15.
下列哪些是《诗经》的经典注释版本?
多选题 (5 分)
A.
16.
楚辞开辟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判断题 (5 分)
A.
17.
主张“性恶论”的是孟子。
判断题 (5 分)
A.
18.
《清明上河图》描绘和记录了南宋都城临安城的繁华景象。
判断题 (5 分)
A.
19.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
判断题 (5 分)
A.
20.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判断题 (5 分)
A.
1-10 ABBBC CCCDC 11-15 ABCD ABCD ABCD ABCD ABCD 16-20 BBBAA
作业3
1.
“中体西用”论的雏形最早出现于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沈寿康《匡时策》
张之洞《劝学篇》
孙家鼐奏折
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
净土宗
禅宗
律宗
天台宗
最早对五行理论做出比较系统叙述的文献是
《论语》
《尚书》
《春秋》
《国语》
古代“朝赏暮戮,忽罪忽赦”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反映的是皇帝的
行政权
财经权
司法权
军政权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行文的格式称为
行卷
公卷
投献
八股文
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分封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人是
战国荀子
唐代刘禹锡
唐代柳宗元
宋代张载
首次提出“六书”的著作是
《史籀篇》
《仓颉篇》
《说文解字》
《急就章》
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五常之道”是指
天、地、君、亲、师
仁、义、礼、智、信
恭、宽、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
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
威胁与恐吓
和亲与共存
吞并与兼并
联合与融会
中国古代医学“四诊”技术包括
望
闻
问
切
中国传统戏曲角色的基本行当是
强化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
九品中正制
宋代开封的主要行会包括
牛行
马行
纱行
果子行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对
错
对
错
“三教合一”中的“三教”指儒、释、道。
对
错
论述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历史背景与政治支持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主流地位,与其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深度融合密切相关。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正式将儒家思想定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汉朝建立了儒家学说的国家级地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基础。 2.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注重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它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不仅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和道德观念,也为稳定国家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尤其是在儒家推崇的“礼治”理念中,对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重视,使得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规范性思想。 3.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推动 儒家学说成为国家选拔官员的核心依据。自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制度逐步推行,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儒家思想成为官员选拔的标准和衡量的根本。科举制度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也让儒家思想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4.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家国情怀、忠孝思想以及强调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法律、婚姻家庭制度,儒家的影响无处不在。它倡导的社会和谐、等级秩序与个体责任,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精神支柱。 5.儒家思想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儒家思想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它能与道家、佛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以“中和”为特色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多次与其他学派相互交融,如宋明理学就是儒家与道家、佛家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其文化的主流地位。 6.儒家思想与国家统一 儒家思想对国家统一与稳定有着深刻影响,它倡导的“君臣有序、父子有亲、夫妻有别”理论,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提供了稳定的伦理框架。在中国长期的分裂与统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被用来强化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 7.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与延续 尽管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但儒家思想依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儒家文化以其对家庭、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强调,依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 总结来说,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得益于其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的紧密契合,同时其强调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和家庭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社会的需求,并且通过教育、科举等制度不断强化其主导地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