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1
1.
( )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由东汉许慎著,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六书”的含义,建立了“六书”的理论,奠定了文字学的理论基础。
《说文解字》
《尔雅》
《春秋》
《康熙字典》
和现代汉语比“( )”是古代汉语词汇最突出的特点。
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减少了
“单音节词占优势”
句子结构更复杂
词汇更丰富
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的说法提出质疑,提出了“( )”之说。
“三书说”
“六书说”
“四体二用”
“四书说”
正确分析词的本义的重要基础是掌握汉字部首的( )。
形
音
义
形音义
“通假字”是( )的借用。
造新字
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本无其字
本有其字
许慎的“六书”的名称为:( )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象事、假借
指事、象形、象声、会意、转注、假借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指事、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 )
《说文解字叙》
《周礼·地官》
《汉书·艺文志》
《七略》。
《汉书·艺文志》作者是( )
班固
许慎
刘歆
范晔
“上”、“下”、“刃”都属于( )
象形字
会意字
指事字
转注字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这里“爪牙”的意思是( )
坏人的党羽
得力的武臣
动物的尖牙利爪
人的指甲和牙齿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句中约束意思是限制使不越出范围,是动词。( )
是
否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句中无赖意思是指蛮横无理、放刁撒泼等恶劣行迹。( )
是
否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文侯不说,知于颜色。”句中颜色意思是指面目表情,脸色。( )
是
否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句中妻子意思是指男性的配偶。( )
是
否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句中知道意思是指对于事实或道理的认识,是一个动词。( )
是
否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其妻闻其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句中中间意思是指中间间隔三日的意思,是两个词。( )
是
否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句中甚至意思是指十分周到,是两个词。( )
是
否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句中宫意思是帝王居住的房子或庙宇的名称。( )
是
否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是何祥也?吉凶安在?”句中祥意思是吉兆。( )
是
否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句中得意意思是称心如意或感到非常满意。( )
是
否
古文翻译题: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日:“小人怀壁,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官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宋朝时有人捡到了一块玉,想献给子罕。子罕拒绝了。献玉者说:“我要将这块玉送给有鉴赏眼光的人,他们会把它视为宝贝,所以我敢献给你。”子罕回答说:“我视不贪婪为宝贝,而你们视玉为宝贝,如果你们要给我,那么我们都会失去宝贝,不如你们自己留着。”献玉者跪下向他说:“我是一个怀有固定信念的人,无法离开家乡,我给你这玉只是为了请求死亡。”子罕安置了他在自己的领地里,并派人保护他。他变得富有后,又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
形考2
1.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近臣谏,远臣谤。”句中谤意思是毁谤。(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句中其实意思是果树的果实,是两个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刑法深刻,它政被乱。”句中深刻意思是不肤浅。(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句中购意思是买。(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悲愁垂涕相对。”句中涕意思是鼻涕。(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句中媚意思是喜爱。(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句中匠意思是木匠。(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终日不获一禽。”句中禽意思是飞禽。(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句中货币意思是财物和束帛。(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不能行而言之,诬也。”句中诬意思是欺骗。(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句中地方意思是土地方圆。(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夏)馥顿足而叹日:“孽自己作,空污良善。”句中自己意思是由自己的意思,是两个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句中诽谤意思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是两个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句中虽然意思是虽然如此,是两个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是子才,由于公;不才,亦由于公。” 句中由于意思是表原因,是一个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句中响意思是回声。(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句中于是意思是在这个时候。(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 句中学问意思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是一个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句中汤意思是汁水特别多的一种副食品,菜汤。(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虽疏食菜羹,必祭。” 句中菜意思是菜肴。( )
对
错
古文翻译题:“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记·礼运》)
【译文】“什么叫人的情性?喜、怒、哀、惧、爱、恶、欲,着七方面不学而属本能。什么叫做人的义理?父亲慈爱,子女孝顺,兄长善良,兄弟敬爱,丈夫守义,妻子服从,长辈慈惠,晚辈孝顺,国君仁爱,臣子忠贞,这十方面称为做人的道理。讲习的是忠信和睦,这叫做人的利益。争夺相杀,这叫做人的患难。所以圣人用以节制人的‘七情’,培养人的‘十义’,讲习忠信和睦,崇尚谦让,戒除争夺的,若舍弃礼制,又可用什么来整治呢?饮食和男女间的事,是人们最大的欲望。死亡和贫苦,是人们最大厌恶的。所以,‘欲’和‘恶’(两种人情)是内心最主要的。人们深藏自己的内心,不可窥测啊!人心好坏都掩藏在心里,不表现在外表,要想彻底了解人心的好坏,除了理,还有什么东西呢?”
形考3
1.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赵王不听,遂将之。” 句中将意思是将军,名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水意思是游泳,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句中奇意思是以之为奇,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句中闻意思是听说,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句中老意思是老人,名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 句中简意思是简单,形容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句中来意思是来到,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句中明意思是明白,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美意思是认为……为美,意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句中君意思是不行君道,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既而与为公介,倒朝以御公徒而免之。” 句中免意思是使之免于难,使动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晋侯饮赵盾酒。” 句中饮意思是喝了,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句中侯意思是封侯,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曹子手剑而从之。” 句中手意思是手持,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范增数目项王。” 句中目意思是眼睛,名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 句中霸意思是霸主,名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句中弱意思是弱小,形容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句中贫意思是使人贫,使动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句中小意思是认为……变小,意动词( )
对
错
判断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和意义:“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句中短意思是揭短,动词( )
对
错
古文翻译题: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在于遵循礼义。礼义的起始点在于保持端正的仪态,保持脸色的整洁,以及言辞举止的得体。当仪态端正、脸色整洁、言辞举止得体时,礼义才得以完备,从而能够规范君臣关系、父子之间的亲情以及长幼之间的和谐。君臣关系得以规范,父子之间的亲情得以体现,长幼之间的和谐得以确立,才能实现礼义的目标。因此,戴上冠冕之后再穿上服饰,穿上服饰之后才能保持端正的仪态、整洁的脸色、得体的言辞举止。因此说:“戴冠是礼的开始。”
暂无评论内容